战争中,选择打击目标往往决定战局走向。对于乌克兰而言,面对俄罗斯这个在规模和技术上都远超自己的对手,正面硬碰硬几乎没有胜算。于是,乌克兰逐渐形成了一套“打蛇打七寸”的打法——专挑能源与关键基础设施下手。8月24日创高网,乌克兰独立日当天,就发生了两起极具象征意义的袭击事件。
一、核电站惊魂:挑动俄罗斯敏感神经
根据俄媒报道,乌军一架无人机飞抵俄乌边境附近的一座核电站。虽然无人机被击落,但残骸恰好落在核电站反应堆区域,导致一个机组停机,核电站整体发电量骤降一半。所幸另一个机组未受影响,算是虚惊一场。
乌方对此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保持沉默的背后,其实传递了危险信号:核电站这种高敏感目标一旦受损,后果不堪设想。俄方随即对空气展开放射性检测,所幸结果正常。国际原子能机构也紧急表态,强调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袭击核设施。这次事件虽然没有酿成灾难,却让人们看到了战争可能触碰的底线。
创高网
二、港口燃烧:能源要道成首选打击目标
就在同一天,俄罗斯波罗的海最大石油与天然气出口港口之一也遭到乌克兰无人机袭击。无人机直扑燃料罐,引发大火和滚滚黑烟。这一港口是俄罗斯对外能源运输的重要枢纽,被击中无疑会对俄能源出口产生连锁冲击。
类似的袭击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一周前,乌军无人机就曾打击俄罗斯通往匈牙利的输油管道,导致输油中断。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因此公开抱怨,甚至越过欧洲盟友,直接向特朗普写信诉苦,指责乌克兰“太不讲规矩”。特朗普也曾回信表达愤怒,但在关键谈判时刻,美国显然并不愿放任乌克兰用美制导弹去挑衅俄罗斯,以免影响与普京的接触。
三、自主研发:摆脱美方掣肘的路径创高网
乌克兰心知肚明,靠外援永远受制于人。泽连斯基在独立日讲话中直言:“胜利要靠我们自己。”这几年,乌克兰在武器研发上明显加速:
无人机:年产量已突破百万架,成本低、数量大,足以形成饱和攻击。
远程导弹:“火猎鸟”系统射程可达3000公里,虽在精度上不及美制导弹,但造价便宜,且不受外部管控。
有了自己的体系,即使暂时依赖欧洲导航系统,精度不足,但对俄方形成的心理威慑已经存在。哪怕不完全精准,也足以制造震动。
四、非对称战争:以弱制强的必然选择
俄乌战争爆发三年多来,双方都在无人机和导弹研发上投入巨大。俄罗斯不断推出高超音速导弹,速度甚至被普京宣称可达25倍音速,但速度越快,精度越难保证。相比之下,乌克兰打的算盘很清楚:油库、弹药库、后勤枢纽、港口才是真正的“七寸”。只要能撬动俄罗斯的能源和后勤体系,就算是以弱击强,也能让对方付出沉重代价。
乌克兰独立日的这两起袭击,既是军事上的实战操作,更是政治上的宣示:乌方不惧与俄罗斯在高敏感目标上较量,哪怕风险极高创高网,也要用“非对称手段”去扳平力量差距。这种策略虽然危险,却也让世界看清一个现实——乌克兰要赢得生存空间,必须主动出击,不给对手安稳喘息的机会。
一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